噪声(Noise)
定义
噪声在成像领域指在图像采集、传输或处理过程中引入的非目标信息的随机干扰信号,表现为亮度或颜色的不规则变化(如颗粒感、杂色或不规则斑点),直接影响图像的清晰度与信息可靠性。
噪声的来源
图像噪声源有多种,主要噪声源如下:
1.光子散粒噪声
当光线通过镜头进入传感器时,光子被转换为电子的过程具有随机性,这种随机性导致了光子散粒噪声的产生。
2.暗电流噪声
传感器材料的热激发会产生暗电流,尤其在高温或长时间曝光时更为显著,暗电流噪声表现为热像素或背景斑点。暗电流噪声的存在使得图像在暗部区域出现不均匀的亮度变化,影响图像的暗部细节表现。
3.读出噪声
电子信号从传感器读出时,电路中的电子干扰会导致读出噪声的产生,这种噪声与电路设计相关,通常呈现高斯分布。读出噪声会叠加到原始信号中,影响图像的信号质量,尤其在低信号强度时对图像的影响更为明显。
噪声的影响因素
1.传感器尺寸
更大传感器的像元尺寸更大,能捕获更多光子,满阱容量和信噪比更高,弱光环境下噪声会更少,还能带来更宽的动态范围。
2.ISO速度
提高ISO本质是增加信号增益,会同时放大有用光信号和噪声信号(如读出噪声、暗电流噪声)。高ISO还会牺牲部分动态范围,导致图像噪点增多,画质下降。
3、曝光时间
曝光时间(快门速度)是 “传感器接收光子的时长”,对噪声的影响呈 “双向性”:既可能降低散粒噪声,也可能引入热噪声。
4、图像处理
图像处理是对 “已产生的噪声” 进行优化或调整,直接影响最终画面的 “噪声可见度” 与 “细节保留度”,需权衡 “降噪强度” 与 “细节保留”。
噪声对图像的影响
1. 低照环境下的颗粒感
问题:在弱光环境(如夜晚、室内暗光)下,图像传感器接收的光子数量大幅减少,导致光电子信号的 “信噪比” 显著下降 —— 传感器的光电子噪声、热噪声等会凸显,最终以 “颗粒感” 的形式呈现在图像中(表现为画面布满不规则的明暗噪点),严重破坏图像清晰度,大幅降低图像的实用价值。
应对措施:通过 “增加环境光强”(如开启补光灯)或使用 “大光圈镜头”(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),可直接提升传感器的信号强度,降低噪声在画面中的占比,从而有效缓解低光下的颗粒感,改善图像纯净度。
2. 细节丢失与对比度下降
问题:图像噪声会 “掩盖弱信号区域的细微灰度差异”—— 例如阴影区域的纹理(如衣服褶皱)、高光过渡区的层次(如天空云层渐变),原本微弱的细节信号会被噪声淹没;同时,噪声会打乱图像的 “明暗梯度”,导致画面整体对比度下降(暗部发灰、亮部泛白),最终削弱图像的层次感与细节呈现能力。
应对措施:使用图像处理算法,如直方图均衡化或对比度增强,可有效改善图像的细节和对比度。
3. 色彩失真
问题:图像噪声具有 “通道差异性”—— 由于人眼对绿光敏感度最高,主流图像传感器通常会为绿色通道分配更多像素(如拜耳阵列中绿像素占比 50%,红 / 蓝各占 25%),导致绿通道的噪声水平显著低于红、蓝通道。这种 “通道噪声不均衡” 会打破三原色的比例平衡,引发色彩偏移(如暗部画面偏红 / 偏蓝、肤色呈现异常色调),严重影响图像的色彩准确性。
(图像来源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mage_noise#/media/File:Noise_Comparison.JPG)
应对措施:使用色彩校正算法或高质量的传感器,可以有效减少色彩失真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