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== 动态范围(Dynamic Range) ==== 逆光拍摄时,天空过曝看不清细节,前景人物却黑成 “剪影”(见图1);夜间拍路灯场景,灯源过曝刺眼,而路边的行人和路标却隐入暗部难以分辨(见图2);室内外混合光照下,窗边强光过曝,房间角落却一片模糊(见图3) —— 这些拍摄中常见的“遗憾”,本质都是相机动态范围不足导致的。动态范围是相机 “捕捉明暗细节的能力边界”,接下来,本文将深入探讨动态范围背后的原理。 | {{ :yanding:成像基础知识:成像系统:成像质量问题:dr1.png?400 |}} | {{ :yanding:成像基础知识:成像系统:成像质量问题:dr2.png?400 |}} | {{ :yanding:成像基础知识:成像系统:成像质量问题:dr3.png?400 |}} | ^ 图1 ^ 图2 ^ 图3 ^ **一、动态范围概念**\\ **动态范围(Dynamic Range,简称 DR)**在摄影领域,指的是成像设备能同时真实场景 “可区分细节” 的最亮区域与最暗区域的亮度范围。\\ 其常用单位如下:\\ 1.**分贝(dB)**:专业设备参数首选,公式为:$DR_{dB}=20log_{10}(\frac{L_{max}}{L_{min}})$,其中, $L_{max}$ 为可辨最亮亮度,$L_{min}$ 为可辨最暗亮度。\\ 2.**曝光值(EV)**或**档(f-Stops)**:在摄影实践中常用来形象地描述动态范围的大小,1EV即代表亮度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。\\ 注意:\\ 1.**动态范围≠对比度**:动态范围是 “亮度跨度”(即从暗到亮的范围),对比度是 “明暗差异强度”(即亮区与暗区的比值);高动态范围是 “保留亮暗细节的同时兼顾对比度”的基础,而非直接等于高对比度。\\ 2. **数值越大≠画质越好**:需结合 “细节保留能力”, 若动态范围高但图像画面伴随严重噪点或色彩失真,实际画质反而较差;\\ 3.**“可区分细节” 是前提**:若亮区过曝(细节丢失)或暗区欠曝(无纹理),即使计算出的 “亮度比值” 再大,也不是有效动态范围。\\ **二、影响因素:**\\ **(1)硬件:动态范围的 “物理上限”**\\ __**传感器**__对动态范围的影响主要由两个核心参数决定:**满阱容量**和**读出噪声**。\\ * **满阱容量(Full Well Capacity)**:单个像素能够存储的最大光生电子数量。它设定了传感器可记录信号的上限,FWC越高,传感器在强光下越不易饱和,从而能保留更多高光细节。\\ * **读出噪声(Read Noise)**:是传感器在读取每个像素信号的过程中所引入的本底噪声,以电子数衡量。该噪声决定了传感器可探测的信号下限,读出噪声越低,传感器对暗部或弱光信号的探测能力就越灵敏,暗区细节越丰富。\\ __**镜头**__:镜头眩光直接影响动态范围。\\ 眩光主要是由镜片表面的菲涅尔反射和镜筒内部的杂散光反射引起,会提亮暗部、压缩有效动态范围。为此,优质镜头通常借助多层镀膜与低反射镜片来最大限度减少眩光干扰,确保暗部细节不被淹没。\\